学院实践队在广西融水开展文化传承与产业调研

发布日期:2025-06-25 浏览量:

2025年6月25、27日,学院“融水苗乡振兴行”社会实践队在西工大派驻融水挂职干部、融水县委常委袁源的带领下,在融水开展文化传承与产业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与当地人民交流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走进融水,感悟苗乡文化

6月25日上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验馆,袁源为实践队讲解了融水苗族的发展历程、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情况。他提到融水地处广西北部,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从传统农耕到现代产业,苗族人民不断进步,并介绍了苗族的服饰、饮食、节日等习俗,以及西工大在融水的教育扶贫、科技支持等贡献。实践队对融水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西工大的贡献感到自豪,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成果助力融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索非遗,传承匠心之美

在苗族刺绣非遗传承馆,实践队跟随李伊园老师深入了解苗绣传承现状。以亮布为例,队员们见识了苗绣工艺的复杂与耗时;欣赏百鸟衣时,大家被其精致华丽所折服,纷纷赞不绝口。李老师讲述的苗绣传承困境与未来规划,让队员们感受到非遗传承的艰辛。

随后,队员们拜访了苗锦第四代传承人唐巧英老师,体验“寸锦寸金”的技艺。在唐老师带领下,队员们实际体验纺织,从手忙脚乱到愈发从容,切实感受到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纯手工技艺带给心灵的不仅是一份艺术,更是一份时间铸成的醇厚。队员们与传承人探讨非遗传承路径,对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深感敬佩,提出“影视记录 + 文创赛事 + 短视频传播”的方案,期待通过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实地调研,解码产业振兴

6月25日下午,实践队走访五家特色企业的行程如同一堂立体的产业课:在草珊瑚企业,队员们参观生产基地、聆听草珊瑚系列产品讲解,体验艾灸条制作、足疗并品尝草珊瑚茶,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在蒙方兴食品集团,队员们参观了“螺蛳粉”全产业链,了解到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员工待遇,日发货量20吨;瑞兴木业17条先进自动化流水线高效运转,吸纳周边900余人就业,推动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成立25年的柳州冠姚食品有限公司,在近万平厂房日产能达2200吨,设计年产8千吨,各类米粉产品销往全国;最后在广西禾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队员们体验了企业创新推出的高性价比中小学自助餐模式,深入了解其全链条农业生态体系,并与专家交流探讨,认为该模式值得在更多地区推广,以助力地方教育发展。

这些企业兼具社会担当与地域特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成果显著且积极探索前沿技术融合,队员们深受撼动,切实体验的同时,也结合专业知识沉浸式实践、深度交流并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调研文旅探寻振兴密码

6月27日,实践队深入融水开展文旅产业调研,先后探访了老君洞与双龙沟,以青年视角探寻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途径。在老君洞,队员们沿着徐霞客足迹领略溶洞之美与千年石刻文化,触摸溶洞兵工厂斑驳的岁月印记,耳边仿佛又响起“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豪迈誓言。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有机汇聚激发了队员们对文旅融合的思考。

在双龙沟,调研“文旅+合作社+扶贫”创新模式——如何让荒山野岭蜕变为扶贫热土,漫步梦呜苗寨聆听易地搬迁群众的幸福故事,白天是双龙沟工作人员,夜晚化身为民俗文化传承人,这种“就业+文化传承”的复合模式,既打开了文旅产业多维发展的想象空间,更让实践队员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在山水之间,队员们窥见了绿水青山中潜藏着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也希望让更多同辈看到这份苗乡的振兴答卷,在心中播撒下乡村发展的创新火种。

实践队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观察民生,用双手触碰传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段难忘的实践经历,必将化作奋进的力量,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

文字:徐怡璇、高悦芸、李珉朗、秦晋、李奇峰

图片:王蓉、薛弘德

责编:王蓉

审核: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