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中华民族56个成员的大家庭里,云南就占了26个,而且仅云南独有的民族就有15个。在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为1563.6032万人,占云南省总人口的33.12%。云南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并在此交汇交融,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2023年暑期,教育实验学院实践团队带着更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探索大理地区的中华民族‘和合’之路的目标和愿望走进了云南。
“千村万寨一个太阳照”:走进云南民族村
南临滇池,北望昆明,西靠西山。云南民族村是我们的起始站。25个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聚拢在七月的春城;实践队员们就此展开对民族“和合”之路的探索学习之旅。
云南民族村是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是展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村中汇集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自然村落,居民建筑、歌舞服饰、文化风情和生活习俗等,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行走在村庄小径,纯朴的气息和鲜艳的少数民族色彩交相辉映。不同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映照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
【阿昌族】
古老的冷杉静静矗立在房屋之下,支撑着家族的繁盛。阿昌人盖房的习俗是:堂屋必须高出厢房,“五柱形”的组合结构要成势,且梁柱一直通顶不再隔离楼层,称为“立地顶天根基稳”。由此,堂屋自成玄武之势,两翼厢房左稍高,右稍低,彼此照应。前对厢房既取自然和谐之美,又有浑然天成之气。冷杉名贵,极为珍稀,阿昌族人选择以冷杉为房屋的支柱,不同于汉族“财不外露”的传统思想,以阿昌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人民更乐于将自己富裕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大家。
走进阿昌族的四合院,就会体会到历史的记忆和岁月的流转。四合院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承载着阿昌族人民多年来的生活痕迹和文化积淀。“四合院是阿昌族人民生活的载体,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四合院,使我更深入地了解阿昌族的居住方式、社会结构和家族观念,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实践队员动情地说道。
阿昌族四合院
户撒刀
【哈尼族】
我们踏入民族村的日月广场,广场上屹立着四棵图腾柱,这是哈尼族传说中的发祥地“惹罗普楚”祖先大寨里的白塔,四棵柱子反映了哈尼族诞生建寨、保卫家园、辗转迁徙、创造梯田文化的历程。
传说中,惹罗普楚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被描述为一片山水相连的乐土。在这里,大自然的守护者赋予哈尼族人以智慧和力量,使他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惹罗普楚,哈尼族人过着宁静而美好的生活。他们依靠农耕养殖为生,建造了独特的梯田和房屋,享受着大地的恩赐和丰饶。哈尼族人与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尽管现在已经无法确切判定惹罗普楚的地理位置,但它在哈尼族人的心中仍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惹罗普楚代表着哈尼族人的起源和文化根基,成为了他们民族记忆的象征。
哈尼族寨
【景颇族】
景颇族的发源与古代的氏、羌有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逐渐定居在今云南德宏地区。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勒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景颇族的艺术中,“编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编织工具十分简单,但编织出的图案却绚丽多彩,巧夺天工。绘画多系单线回纹图案和单线直纹图案,体现了景颇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实践队成员说:“看到景颇族姑娘织锦,我们能感受到艺术美的伟大力量,景颇族锦绣的独特和精美,色彩鲜艳而流动。”
景颇族织锦
在云南民族村,我们还学习了解了傣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等25个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他们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团结沐浴在党的阳光下。
其余特色少数民族信息表
民族之花处处绽放,和合之路源远流长。在云南民族村,实践队员们体验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实践队还将继续前行,探索下一个民族交汇点。
撰稿人:张铄蕊,传佳保,刘洋、玛哈
摄影者:王嘉伟,杨敬嵩
排版:李文静
审核人:张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