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Vol.6 院友专访│1999级院友:朱继宏:坚守初心、笃定前行

发布日期:2023-03-09 浏览量:

院友简介

朱继宏,男,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际合作重点、重点研发计划、型号预研等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研究成果为长征系列多型运载火箭结构系统、新型战斗机翼面结构系统、高超声速飞行器整体结构系统的研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邓稼先青年科技奖、钱令希计算力学青年学者奖、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各1项,国际学术奖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担任航空学报等三种国际期刊编委、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技术审查专家等职务,2021年度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

1.求学经历

:继宏老师,您好。您是教育实验学院1999级的院友,当时教育实验学院还叫教改班,2002年正式更名为教育实验学院。作为学院的杰出院友,请您回忆一下您那时在学院的求学经历,以及对您影响最深的事情和收获。

:难忘的事情非常多。我上学的时候教改班(原教育实验学院)的班主任、辅导员都是学校退休返聘的老教师或者老干部,他们对西工大的感情特别深,对学校的了解也十分透彻。当时我的班主任是陈历喜老先生,辅导员是王智勇老师,大学四年两位老师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学业十分关心,还时常给我们讲西工大的历史和人文,他们对我们的育人观念接近于对孙辈的教育方式,既带着关爱又带着严厉。可能是已经退休的缘故,两位老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教改班的工作上,我作为班干部对此深有体会。记得我们头两次开班会,陈老师都是参加的,为的就是看班干部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之后陈老师也会经常来指导我们。陈老先生的严格要求还体现在学生的入党工作上,他经常把“要将真正的新鲜血液吸收到中国共产党里”作为他党务工作的信条,不仅要找每一个想要入党的同学反复谈话,反复看思想汇报,反复教育,严格甄别其是否具备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

教改班配的任课教师都是各个学院最顶尖的老师,这些老师水平高、个性强,令我印象较深的是讲授线性代数的徐仲老师,身形消瘦、满头白发,但丝毫不影响说话的沉稳,上课时的板书可以从黑板的左上角写到右下角,推公式从头推到尾,好像他上课就从来没有停顿过,在这过程中就能感觉到他内心很强烈地要将很多知识传授给我们。刚开始好多同学听不懂,但慢慢地接受了这种讲课方式后就发觉徐老师的水平太高了,所以大家上了研究生以后,选的最多的还是徐仲老师的矩阵论。其次就是教授我们大学物理的王彬老师,我留校当老师以后,她还经常做教学督导来听课。她的上课风格是只要有同学听不懂她就会再讲一遍,十分耐心,直到所有人都听懂。以及带我们大学物理实验的李恩普老师,因为实验仪器有限,他把全班分成十几组,导致他每次上课都要把每个实验讲一遍,讲完之后还要保证每个同学都能把实验做出来。经常有同学到凌晨1、2点都没做出来,李老师就一直陪着做,毫无怨言,晚饭就吃冷饭,同学们问:“老师,冷饭能吃吗?”李老师说:“冷饭才香嘞。”还有我们力学的支希哲老师,支老师的特点是每次上课前先点评学生的作业,从优良到特特差,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是带我们大学英语的辛柯老师、蒲冬梅老师、李健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教改班英语课程要求高,所以几位老师还都自愿兼职做我们的班主任。

正因为教改班配的所有老师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以能给教改班上课为荣,学生的素质高,而且教改班只要有一门挂科就分流到专业学院,所以大家只要不上课就都在上自习,不学习还会有负罪感。我们当时的学分要求230到280不等,远高于现在的水平。即使这样,到了大三、大四同学们还会挤出时间在宿舍搞点小发明、小制作,比如自己做单片机、编软件,这都是当时班上的良好风气。一是爱学习,二是爱动脑,既充实又锻炼人,也为我们研究生阶段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时教改班的分流率非常高,大概在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大家在这种压力非常大的环境下一起成长,感情反而格外的好,就好像曾经在一个战壕里面打过仗一样。即使研究生阶段都分散到各个专业学院,教改班也在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直到要参加工作才感觉真正的离开了教改班。


2.成长感悟

:您是国家级人才,先后做了机电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您在科研、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想请您谈谈您这一路的成长感悟。

:就是“不忘初心”,在教改班的求学经历让我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且在自己专业有所建树的人,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管理,我都会想每件事对国家、对学校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我就会很踏实。主要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努力去做。我从教改班毕业差不多20年了,记得我是2002年3月3日就明确了要跟着张卫红院士做科研,当时张院士才刚回国没几年,我就加入了他的团队。我们团队中也有很多从教改班出来的同学,大家因为同样的教改经历和学术追求走到一起,这么多年也都在为国家重大需求做着自己的贡献。

:您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是大一一进来就在想,这跟教改班刚开始没有专业背景而是给予学生更多可能性有关,如果不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就会没有归属感。我们经常说什么专业什么专业热门,可是等读完本科4年、研究生3年之后,再读完博士,热门专业还是不是依然热门?还是要聚焦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将眼光放的长远些,看看十几年后的国家需要什么,各个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而且,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学科都是交叉的,那么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多学点东西扩充知识面才是硬道理。


3.学生培养

:您不仅是学院的院友,还是学院的荣誉导师,您能再谈谈对学生培养的理念和心得吗?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苛刻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相对宽松的。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确定感兴趣的科研方向之后,团队会结合自身的发展给予大方向的指导。我还希望学生早一点具备基本的英文写作和计算机能力,鼓励团队的学生们经常举办沙龙等活动,通过相互交流丰富社会阅历,实现科研能力、演讲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希望每一位同学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历练,成为个人研究领域中的专家,为自己贴上一个行业内的专属标签,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拥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科研成果。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我希望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投身于国防事业或是基础研究、创新创业还是海外发展?这个问题需要反复思考、实践才能明确的。但是,目标明确之后,不懈为之努力,肯定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4.建议寄语

:最后,请您给学院和目前在院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对于教育实验学院的在院学生,我的建议就是希望他们不要闷着头去学习,一定要抬起头。第一,了解不断发展的世界,以及自己心仪专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前沿在哪里?所学的知识未来能用在哪里?很多事情不是一味地依靠老师,而是需要自己摸索。第二,了解国家、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身边的老师,了解教育实验学院在学校的定位,从而确定自己的定位,要多多思考。第三,审视自己,简而言之就是明确目标并为之行动。一个是目标导向,一个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就是说我究竟要什么?问题导向是我现在还缺什么?经常问问自己,然后做好每一天的科研工作。

对于学院来说,首先,亟需加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工大基因。教改班时期因为代课教师都是学校的老教授,本身对学校就有很深的感情,工大基因也会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学生,他们通过讲授国防科技,也在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新的时期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学生身上根植军工文化、工大精神。其次,教育实验学院从1985年到现在已经有37年的历史了,许多经验已经被专业学院吸取、借鉴了,那么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创新就变得尤为必要。要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思考学校未来20、30年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学生教育、教学方面再创新。最后,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调动各个专业学院共同建设教育实验学院的积极性,比如学院需要什么资源以及需要各个专业学院如何投入?建议学院可以联合多个部门出台激励机制,更多、更好的与各学院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