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在浙江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1223所高校的32万多学生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产生352所高校的1254名学生跻身决赛。我校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等奖5项、全国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再创新高,非数学类首次获得4项一等奖,创历史之最。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王圣博荣获一等奖(非数学A类),李浩庭荣获二等奖(非数学A类)。
我院学子在全国竞赛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荣誉,充分彰显了扎实的数理基础与出色的实践能力。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个人能力的精彩展现,更折射出学校、学院“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成效。

学生感悟
王圣博: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我很幸运地获得了非数学A类的全国一等奖。非常感谢这一路上学院老师们的鼓励以及同学们的关心,帮助我以更坦然的心态面对比赛。
回顾大学课程,《微积分HC》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门通识课,老师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将微积分与解析几何、线性代数的理论内容有机结合,通过不同学科视角的相互映照,帮助我们构建起系统、立体的数学知识网络,也为今后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复杂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非常喜欢《大学物理HC》,物理学既紧密依赖数学工具,体现出高度的公理化和严谨性,又通过具象化的物理模型赋予了数学公式崭新的内涵,展示了理性之美。还有《连续介质力学》,通过严格的数学推演揭示连续介质的力学行为,以深刻的观点贯通了此前学过的力学基础课程,更高维度深化了力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学习体验。
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学科竞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竞赛实践中,先后荣获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赛一等奖,“九斗杯”全国大学生物理知识竞赛西北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一等奖,以及校内的数学竞赛、力学竞赛、物理学术竞赛等比赛的奖项。我期望能进一步夯实数理基础,促进其与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探索可能的创新方向,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注入新活力。
李浩庭:

在近期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我获得了二等奖。我的校园生活简单而充实,课余时间通过骑行保持运动习惯,这种简单的运动让我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大学课程学习中,《动力学与控制基础》以其独特的学科深度与广度令人印象深刻。课程不仅系统阐释了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与控制原理,更从科学方法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模态概念的哲学内涵。老师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引导我们突破传统工程思维局限,学会以更宏观、更具思辨性的视角解析工程问题。而《智能无人系统综合设计HC》则为我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通过参与无人机避障功能的代码编写与调试等实际项目开发流程,让我切实掌握了工程技术从设计构思到落地实现的完整环节,进一步点燃了我对工程技术领域探索的热情。
展望未来,我志在深耕数学与工程领域的交叉地带,致力于将严谨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有机融合。在保持理性分析思维的同时,深入探究技术背后的底层逻辑与创新机理。
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持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设《微积分HC》《工程数学HC》《大学物理HC》等荣誉课程,构建学生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强化“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特色,着力推动“总师育人文化”落实落地。
文字:宁豆豆
图片:王圣博、李浩庭
审核:蔡力、牟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