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7日,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探寻钢铁洪流中的智造密码”社会实践队由学院团委书记王蓉带队,前往安徽马鞍山中国宝武马钢集团开展“三下乡”青悟时代声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走访高村铁矿、凹山湖公园、9号高炉遗址、马钢展示馆、智控中心及马钢长江自备码头,在岁月斑驳与科技前沿间,探寻马钢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铿锵足迹。这次实践,既是对马钢发展历程的回溯,更是对其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深度学习。

高村采场:钢铁工业“粮仓”的坚守
作为实践首站,实践队在高村铁矿俯瞰露天矿坑:12米高的台阶式矿层如大地年轮层层叠落,“锅底状”开采面清晰展现工业开采的磅礴肌理。工程师讲解时特别强调,这里的矿石品质虽低于国际优质矿,却因肩负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使命而意义非凡——贫矿开采不仅是资源储备,更是技术自主与产业人才的练兵场。
站在观台之上,巨型机械有序作业的场景,与百年矿脉支撑马钢发展的历史脉络交织,这触摸国家工业脉搏的生动一课,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钢铁工业的根基在于对“国之命脉”的坚守。

凹山湖:工业遗迹的生态新生
队员们驻足昔日深达-250余米的矿坑边缘,昔日“钢铁粮仓”已化身波光粼粼的凹山湖,湖面游鱼穿梭,印证着“矿坑蓄水+生态修复”的转型成效。工程师介绍,矿山闭矿后经过系统规划,将矿坑改造人工湖,同时保留钻机、电力机车等工业设备作为历史见证,打造集科普与观光于一体的地质公园。
驻足湖畔,直观地感受百年矿坑的蜕变。这场工业遗迹的涅槃实践,打破了“资源枯竭即废弃”的认知,让队员们领悟到:真正的工业文明,应是将钢铁记忆融入生态脉络,书写资源型城市“修复与再生”的答卷。

9号高炉:功勋高炉的发展印记
蒸汽机车与赤红的铁水包静静矗立,诉说六十载的工业传奇。讲解员介绍,这座1958年建成的9号高炉,是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制造的中型高炉,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炼铁炉。1958年,毛泽东主席登上炉台,通过看火镜观看炼铁过程,留下了“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的重要指示。三位工人塑像手持钢钎的场景,展现出老一辈钢铁工人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拼搏奋斗的崇高精神。这座工业丰碑让队员们认识到,9号高炉正用它斑驳的铁骨,讲述着一个时代如何用滚烫的汗水与信念,铸就了今日脚下的坚实土地。

马钢展示馆:崛起之路的辉煌篇章
从1911年桃冲铁矿的发现,到1964年我国首条辗钢整体车轮生产线诞生,队员们见证了马钢从“洋轮洋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实践队还参观了现代化钢铁生产的智慧成果。从无人化料场到智能运维系统,马钢在绿色发展与智能制造上的突破令人振奋。当看到复兴号列车使用马钢车轮时,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国家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企业担当。

炼铁智控中心:智慧炼铁的核心引擎
走进马钢炼铁智控中心,刘工程师深入介绍马钢近年来持续发力推动设备智能化,致力于减少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她提到,公司正积极探索AI技术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这是马钢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董工程师从多个维度,深度剖析了马钢铁路发展的优势与未来的发展,呈现了马钢铁路发展的全景图。通过此次调研活动,队员们对马钢在设备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前瞻布局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魅力与挑战。


长江自备码头:绿色脉动的创新实践
在马钢长江自备码头,队员们观摩铁矿石接卸作业,了解到码头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最大程度降低作业对水域生态的影响。技术工程师向队员们介绍码头智能控制系统,利用智能编程系统和激光扫描技术优化抓斗运行,降低矿石损耗。队员们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也为未来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升级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百年矿坑承载的历史荣光,到智控中枢跳动的智能脉搏,从展示馆展出的创新之路,到绿色码头的生态新貌。实践队带着对马钢精神的敬意和对科技发展的思考,继续追寻梦想,为书写更辉煌的智慧篇章积蓄力量。
文字:孙钰浩、陈皓楠、毛秦熹
图片:高端、王海娇、王梦雨
责编:王蓉
审核: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