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牛津大学STEM前沿科学寒假项目顺利开启!

发布日期:2025-02-05 浏览量:

为强化“总师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胜任力,提高“总师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持续推进学生国际合作交流。2月2日,经历了13小时的长途飞行,我校优秀学子顺利抵达牛津大学,开启了为期两周的访学生活。

牛津大学STEM前沿科学项目将围绕高等数学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理论与实验物理及可持续工程实践与环境创新等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学习,探索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应对和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问题。

2月3日上午,项目开营仪式于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Pembroke College)正式举行。仪式上,项目相关负责人对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介绍,涵盖了课程学习、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在介绍过程中,不仅穿插了生动且温馨的提示,还安排了欢快而有序的交流互动环节。紧接着,Martin Bureau教授介绍了牛津大学的历史、文化和学院制度,他指出,牛津大学的文化是多元而包容的文化,在这里,不同的思想、学术观点相互碰撞和交融,孕育出了无数的创新成果。此外,针对牛津大学所具有独特的学院制度,他强调,牛津大学是由众多独立的学院组成的联合体。每个学院都拥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其管理机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各自独立,不仅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还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随后,Dr Kalina Naidoo讲解了如何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公众演讲,她首先强调了辩证思维在演讲中的重要性,随后介绍了包括演讲中的内容组织、语言表达、肢体运用及与观众互动等多方面的技巧。

最后,同学们在项目方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博德利图书馆、基督堂学院、赫特福德桥、谢尔登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深刻感受牛津大学的悠久历史与学术氛围。随着参观活动圆满结束,一段充满期待与挑战的牛津探索之旅正式拉开了帷幕。


同学们关于初到牛津的感悟:

高悦芸:

牛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宁静而古老甚至神秘,在这里很少能看到电瓶车,大部分是自行车,这与繁华都市的生活节奏不甚相同,这里是英国文化的见证,但同时,牛津是学府,是群英荟萃之地,是富有活力的科技前沿,我怀着对知识的敬畏和渴望来到牛津,但在聆听了几位教授的讲座之后,我发现敬畏是大可不必的,教授们虽然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但站在讲台上的他们满怀热情,幽默风趣,课后的他们平易近人,耐心答疑。全英文的环境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但我相信两周的锻炼一定会对我们的听力和口语大有裨益,期待我们的成长与收获!

张馨予:

初到牛津,我的内心满是激动与震撼。首先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建筑,古老的庄重与现代的活力融合,仿佛不同时空线的交织,让人目不暇接。走在石板路上,随处可见的学院建筑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每一扇窗户,每一块石砖都在诉说历史。同时,由于凉爽潮湿的气候,青苔爬上石砖,为庄重的城市氛围增添了几分生机。在讲座中,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我大开眼界,他们鼓励我们自由思考、大胆提问,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让我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全英课堂带来全新的体验,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学术追求,也体会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同时,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都充满热情与耐心,帮助我们感受、融入牛津的生活。

阿比提·阿不来提:

一下飞机,这里巨大的文化差异让我吃惊。从当地的气候和建筑风格到生活习俗,每一处都感觉与国内不同。尤其是在参观牛津时,我能深刻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不同,这也正式开启了我对多元世界的探索之旅。交流活动中,听牛津教授讲授专业知识,引起了我深刻地思考和兴趣。我意识到独自在异国他乡,新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习俗和礼仪等等都是对我个人能力的考验。让我明白勇敢走出舒适圈才能活得更精彩。我期待与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同学们分享彼此的故事,留下美好的回忆。

张惠臻:

作为一名第一次来到英国的大一新生,让我映像最深刻的就是这里古老的建筑。众多建筑都彰显着这里悠久的文化底蕴,同时各种商店的林立又充满了现代气息。同样让我新奇的还有牛津大学本身,导师制使得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仅是学习知识,同时还有更多对职业选择和人生的指导。关于Presentation Skill的workshop也给了我对于结课任务的一些启发,非常期待接下来十多天的学习,希望能在牛津收获对于知识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


文图:魏晓冬

审核:蔡力